欧宝官方体育官网
火灾来了一千年前的人咋办?宋代消防队也这么“哇塞”
发布时间:2024.09.30 来源: 欧宝官方体育官网

  宋代是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黄金时代,它有很多划时代的发明和创造。然而宋朝也是一个火灾多发的朝代之一。

  可谁能想到,在遥隔一千年的宋代,他们也有专业的灭火消防队,甚至灭火的工具也是仔仔细细:水囊、唧筒、麻搭、火钩、火镰、火叉、云梯、柳洒弓和柳罐等应有尽有。

  在灭火器具的发展史上,唧筒的首次出现,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划时代的贡献,具有独创性的意义。

  建筑的稠密,厨灶的连绵以及宋代民宅上的构造多以木质材料居多,家中奉佛,彻夜香灯等诸多原因都使得宋朝在存续的300多年时间里。

  火灾的发生首先带来的是房屋和书籍的烧毁,诸多古籍在一场大火中付之一炬。其次,是造成了人员的伤亡,据《宋史·五行志》记载,部分火灾造成了“焚死者甚众”的局面。

  这对人们的精神方面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使得人们提及火灾,就“谈火色变”,终日惶惶不安。

  据《宋史·五行志》记载,元丰八年二月,开宝寺遭遇大火,正值科举考试举行,考官和考生共烧死十四人,致使这次的科举考试和人才选拔以失败告终,不得不制定新的日期再开考。

  宋朝建国之初,经历了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宋王朝就极为重视社会的稳定问题。但是重大火灾的发生,往往影响到了国家中枢的运行。

  据《宋史·五行志》记载,北宋仁宗时期,夜间时分皇宫发生大火,大臣们叩遍各大门都没办法进入,直至天大亮,才敲开了东华门入宫。

  这时,仁宗在升平楼内垂帘听政,按规矩,百官都要朝拜皇帝,唯独宰相吕夷简不拜。仁宗问其原因,吕夷简回答:“宫廷有变,群臣愿一望清光”。

  原来,吕夷简是担心在火灾极为混乱的情况下,垂帘听政看不清楚皇帝的面容,容易误拜。一国宰相能有此考虑,说明这种事情还是非常有可能发生的。

  火灾过后,尽管朝廷有相应的救援措施,但仍有很多灾民流离失所,无力恢复自己的家园。

  同时,在民众思想尚未完全开化时,火灾过后又极易造成谣言的盛行,极为影响社会的稳定。所以宋王朝不得不将灭火器具的完善提上日程。

  只是由于隋唐火灾问题并没有宋代那么严重,加之所造成的影响与宋代相比并不算严重,所以隋唐时期的灭火器具并没有向专用器材的方向发展,也没有正真获得足够的重视。

  但前代创造的灭火器具,为宋代灭火器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得宋代灭火器具得以在前代经验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备。

  所以宋代火灾的灾情严重促使消防设施不断完备,灭火器具不停地改进革新和发展。到了北宋时期,灭火器具与前代相比已达到较为成熟的地步。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灭火器具正是在火灾扑救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追本溯源,早在秦汉时期,灭火器具就已开始使用,但所使用的的灭火器具多是水盆、水桶等日常生活用具。

  有关宋代灭火器具的详细记载仅在曾公亮的《武经总要》中有记载,于是我把它列为火攻时攻城器具来描述。

  纵览《武经总要》,它几乎记载了当时所有必备的消防器具:“但火攻可及之处,悉皆毡覆泥涂……贼以火攻城。

  则以城上应救火之具,有托叉、火钩、火镰、柳洒弓、柳罐、铁锚手、唧筒,寻常之所预备者。

  若攻具猛至,则为水袋、水带以投沃之。应相棚楼器械虽已涂覆,亦频举麻搭润护”。

  由此可见,宋代灭火器具种类之丰富。我重点会写各种灭火器具的结构及其具体的使用方法。

  (一)水袋在《武经总要》中记载:“以马牛杂畜皮浑脱为袋,贮水三四石。以大竹一丈,去节,缚于袋口。

  水袋的制作材料通常是以牛马猪等动物的表皮做容器。之所以用动物的表皮来做容器,是因为动物的表皮有很大的弹性,可以盛足够多的水。

  其次,动物的表皮不是特别的坚硬,投于火中,可以轻易地将表皮燃破,从而使水袋里的水顺利的流出来。

  在具体的火灾扑救过程中,是由几个壮士抬着巨大的水袋走向火灾地点,从袋口那里开始喷水,整体看来,喷水的射程还是较远的。

  不过这种用农业灌溉中“漫灌”的方式来灭火,在今天看来往往耗水量大,且水的利用率比较低。但是在古代能想到这种“漫灌”方式来灭火,相比于前代本身已是一种大的进步。

  (二)水囊据《武经总要》记载:“以猪牛胞盛水,敌若积薪城下,顺风发火,则以囊掷火中,古军法作油囊亦便”。

  可见水囊和水袋的制作材料和功效都是差不多的。水囊相比于水袋可能体积并不是那么大,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贴身携带几个水囊,遇火灾,即往火灾地点投之。

  如果说水袋是大面积的漫灌的话,水囊就是小范围的出水量较大的“喷灌”。但遇重大火灾,水囊的灭火功效并不如水袋那么理想。

  唧筒类似于今天医院里的针管。裹在竹杆上的棉絮是起着活塞作用的。用手来回的拉动水杆使之产生正负压,从而将水从唧筒的开口处吸水和喷水。

  中国消防专家孟正夫认为透过唧筒的发明和创造,说明宋代时人们已经掌握了柱塞式泵浦的原理。唧筒的发明,是宋代划时代的贡献,我国最早出现的消防汞浦由此诞生。

  尽管这种唧筒在射程和射水量上都很有限,但比起水袋、水囊这种漫灌或喷灌的方式,利用它来射水灭火,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了。

  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是洒水贮水的器具。柳洒弓和柳罐是配套使用的,柳罐在功用上类似于水井、水缸,为了携带的方便性,在实际贮水量应是略少于水井和水缸的。

  柳洒弓,它的制作材料应该是与柳树无关的,只是最终的形状类似于“佛尘”,在某一些程度上与柳条有相似之处。

  柳罐的制作材料与柳树也无关,应该是为了与柳洒弓的名字相配而这样起名。这种灭火器具最大的缺点在于速度慢且射水量不大。面对重大且迅猛的火灾时,时间上的扑救是来不及的。

  这种灭火器具可能更适用于小型火灾。水袋、水囊、唧筒、柳洒弓与柳罐,以上这些灭火器具都是与水有关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灭火器具的使用虽然与水无关,但依然起到了扑灭火灾的作用。

  (五)铁锚、火钩、火叉、火镰《武经总要》记载:“铁锚以铁索系三须,火钩以双钩刀为刃,火镰以钩刀为刃,火叉以铁为两岐,凡攻城将透,积薪草……

  这些本用来火攻中的攻城工具、火场上的破拆工具都被宋代巧妙的用在了扑灭火灾之上。铁锚的勾上有一根长长的铁链。

  当火灾发生之时,将铁锚套在房梁上用力猛拉将房子拉倒。其目的是从源头上切断火源,防止火势的蔓延。

  火钩、火镰、火叉,其构造基本上都差不多,所起到的作用也是将燃火的房屋拉倒,然后清除易燃物品,阻止火势进一步蔓延。

  即选取八尺长的竹杆在其顶端系上二斤散麻,然后在遇火时将散麻蘸上泥浆涂抹在房屋易燃物品上进行湿润,使易燃物品得不到足够的氧气,最终燃烧停止。

  这说明宋代已掌握了窒息式灭火的原理。其实麻搭的作用和前面柳洒弓的作用是类似的,只不过一个是蘸上水,一个是蘸满泥浆,共同作用都是从源头上扑灭火灾,阻止火势的扩大。

  相对于柳洒弓而言,作者觉得麻搭这种灭火器具无论是在制作材料上还是在扑灭火灾的功效上,是比较节约水资源的。

  相比于前面的以水作为重要来源的灭火器具,麻搭这种不完全依赖水资源的灭火器具,从全方位考虑是经济、实惠、简单易行的。

  (七)云梯《武经总要》是这样记载的:“云梯以木为床,下施六轮,上立二梯,各长二丈余,中施转轴”。

  云梯,在各种攻城器具中都是很常见的。宋代城市中高层建筑的增多,使得云梯在攻城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云梯的形状是最为稳固的三角形,他的设置通常是以长长的木板作为下面的基床,同时左右两边各有三个轮子,上面有两条大约长6米的梯子。

  此外,云梯的外围是用生牛皮覆盖的,起到遮掩的作用。鉴于体形的庞大,需要三至五人推着前进。

  到了高墙围绕的燃火处,就将那长达6米的梯子竖立起来,进而不但可以窥见燃火处的情况,同时也可借此进入着火处进行扑救,可谓一举两得。

  鉴于宋代火灾多发生于皇宫,而皇宫里的建筑又非常之高大,所以遇火灾时,只有这种长达6米的“飞梯”,才可以够得着皇宫里的高大的楼殿。

  从本质上而言,云梯不能算是一种灭火器具,因为它既没有扑灭火灾,也没有起到阻止火势蔓延的作用。

  但倘若高层建筑着火,人们不得其门而入时,一切灭火器具都是枉谈,都派不上用场。

  所以尽管它没有起到直接扑灭火灾的作用,但它也从侧面上为火灾的扑救提供了便利的灭火工具。当然,它所使用的范围也是有限的。

  综上所述,每一种灭火器具都有它独特的功效和使用方法,尽管在具体的功效上,不是每一种灭火器具都能起到我们所理想的效果。

  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它们的发明和创造是我们古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与历次火灾不断进行斗争的经验的总结,是在已有的知识范围内一直在改进和完善的产物。

  从消防设施看,唐代已使用水袋、溅筒灭火器灭火,随时代的变迁,灭火器具得到发展和完善。及至宋代,各种消防灭火器具已基本上完备。

  但是由于唧筒在宋代属于首创,在当时还处于起步阶段,它在今后各朝代的发展和影响,也是本文所要探究的。

  以唧筒为例,唧筒在宋代时常用于灭火,到了明代,唧筒进过改进,既能汲水也能排水,时常用于农业灌溉,可谓一物多用。

  用唧筒来进行灌溉,类似于今天农业灌溉中的“喷灌”技术,极大的减少了水资源的消耗。

  降低了灌溉的成本,还节省了土地上的劳动力,使得更多的劳动力可以解放出来,促进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其次,将唧筒应用于农业灌溉,就无需在田间开挖灌水的沟渠,从而能够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中国自古以来就面临着人多地少的局面,土地利用率的提高意味着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

  使得广大的农民可以安土重迁,流民的数量得以减少,有利于社会体系的稳定。最后,唧筒在农业灌溉中的使用,使得田间的土壤可以维持在持久的湿润范围之内。

  而且唧筒的出水量小,就使得对土壤的冲刷破坏力较小,不至于冲走土壤的养分,还可以使土质结构更疏松,透气效果好,有利于农作物的增产。

  至清代,唧筒的体形开始发生较大的变化,与前代的娇小不同,已发展成为“庞然大物”。

  唧筒有了一个新的名字:水龙。结合前代经验与外来技术的引进,此时的水龙装有轮盘推动装置,在灭火时需要十几人发动,需要大量的人工腕力才能出水。

  到了清朝后期,经过种种的改造和升级,此时已无需用人力发动出水,可用马达发动出水,因此有时也称之为“机龙”。

  这种巨型的灭火器在扑救火灾的过程中也是卓有成效的。每次发动水龙灭火时,其声势之浩大,引得四方百姓围观。

  至今天,唧筒的使用原理日渐被人们熟知,根据唧筒的原理创造出手提式灭火器,使得火灾得以迅速扑灭。

  可见,研究灭火器具的发展,深刻认识古人与火灾进行斗争的经验,对我国今天的消防事业仍有启发意义。

  宋代的这些消防器具相比其他朝代,整体上是较为完备和成熟的,它比之隋唐的先进之处在于所有的灭火器具都有国家统一供给,规定固定的价格,并安排专门人员按时检修。

  且所有的经费支出都由国家报销,可见宋代的这些灭火器具带有明显的公益性质,这相比前代,又是一大进步。

  现当代我们的消防事业也面临着诸多的新问题。要想实现安全有效的消防管理,必须全方面了解我国古代的消防历史,尤其是宋代的消防历史。

  因为其在与火灾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消防水平不仅是同一时期的其它国家不能相比的,包括后世其他朝代的消防水平也无出其右。